專輯文案:(聲明:文案均由授權方提供,并不表示一聽贊同其立場或觀點)
Herbert von Karajan undoubtedly wished to be remembered as this century's great German conductor. He recorded the complete Beethoven symphonies four times, Brahms twice, Bruckner almost twice. But in truth, he was better at other things, and when he worked outside his standard repertory he usually did his best work--like here, for instance. Von Karajan actually recorded this symphony once before, a good performance. But when he returned to it for a digital retread, he simply let himself go and played the pants off the piece. This performance reveals his stature as an interpreter far more clearly than any number of Beethoven cycles, and fans of the composer should add it to their collections without delay. --David Hurwitz
肖斯塔科維奇《第十交響曲》,是一部對于老肖和對于整個蘇聯音樂界和整個藝術界都有著極其深遠影響的作品。
據肖斯塔科維奇自己所說:這部作品是在1953年夏秋之際疾速寫成的。這時的蘇聯,正處于斯大林死后的膀惶和真空時期。一些藝術家們紛紛發表了要求自由、民主和一些具有反思性質的作品,肖斯塔科維奇第十交響曲就是音樂界中最先問世的大作,因此它被視為是斯大林死后最能代表新蘇聯的音樂作品。
肖斯塔科維奇的這部作品一問世,就在國內、國際引起了極大地震動。紛紛對老肖的第十進行猜測想弄清它的真正含義。蘇聯的作曲家協會連續三天召開肖斯 塔科維奇第十交響曲的討論會,一些重要的報紙雜志也發表文章進行探討,雖有方方面面的批評,但最終的結論還是高度評價這部作品。海外對此曲的熱情也相當高,世界各地爭相演出,也進行評論:認為這部作品是肖斯塔科維奇在斯大林死后,對過去政策的一種反判心而既疾筆完成的。
肖斯塔科維奇在接受記者訪問時,自己對《第十交響曲》作了解釋:“我想表現的是,現代人強烈熱愛和平,反對戰爭,普天下人類的使命不是破壞,而是創造這類思想與希望”,并拒絕再作除此以外的任何解釋。 仔細聆聽老肖的“第十”,您一定會感覺到一種難以排遣的灰暗和陰森,首樂章就整個在 e 小調上進行,把你籠罩在暗淡的氣氛中。第二樂章年可以感覺 到,它所描繪的就是斯大林,那是一股頑強、險惡的旋風。三樂章優美而又哀挽,末樂章露處了些微亮,傳達了勝利的喜悅,但似乎還是不足以一舉勝利。
這部“第十”是卡拉揚所唯一指揮過的肖斯塔科維奇的交響曲,老肖的十五部交響曲,卡拉揚只指揮一部,是非常值得思索的。而為了荃釋好這部作品,卡拉揚還特意到西柏林一趟,去和老肖親自見面和溝通。
肖斯塔科維奇“第十交響曲” e 小調,作品93號。
第一樂章:中板;第二樂章:快板;第三樂章:稍快板;第四樂章:行板—快板。
全曲演奏約50分鐘。
本專輯因版權原因或者內容問題不提供試聽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