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輯文案:(聲明:文案均由授權方提供,并不表示一聽贊同其立場或觀點)
你印象中的蒙古歌謠是一個什么樣的聲音呢?是蒼茫豪邁?是聲音高亢足以穿破云霄?還是充滿對馬頭琴與雙喉音的遐想?在你聽了這張“藍色草原”專輯之后,你會發現,烏仁娜的歌聲以及音樂,不是只有這一些。
這張專輯原名為“HODOOD”,是取自于蒙古文中‘草原’的發音。草原和天空,對蒙古人而言,如同歌謠對他們來說,是在他們的生活里,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就像烏仁娜第一首創作里所唱的‘在廣闊的大草原上,生活變成了一種旋律,響徹世界的盡頭...孕育自家鄉搖欄的,我的傳統、歌謠、及故事,我將帶著它們到遠方’因此,這張專輯的名稱,就命名為“藍色草原”。來自內蒙古的她,唱歌與音樂創作在旅歐多年之后,已經成為她懷念故鄉的一種方式。
鄂爾多斯草原向來就有〝歌之海洋〞的稱號,那里很多人都會唱古老的民歌。烏仁娜從小就和祖父母學會了數百首的蒙古歌謠。一般來說,蒙古的的民歌分成了長調與短歌兩個系統;而所謂的長與短,與歌曲的長度是沒有關系的。短歌通常是指節奏固定的作品,而長調則是以自由拍為主要精神,旋律無固定模式,充滿了即興的色彩。而烏仁娜在專輯中,演唱的則多以長調為主。有人說,長調的來源是因為蒙古人身處在草原之中,而一眼望去,景觀綿延起伏多變,因此造就了蒙古的長歌精神。
烏仁娜的音域寬廣,上下可以跨四個八度;而她的聲音表情很豐富,有時柔美如月光輕灑,而有時卻又如草原沙暴一樣動人心魄. 不只是會唱而已,烏仁娜也嘗試以母語創作歌謠,“在路上”專輯里,一首充滿詩意的“駱駝的步態”,就獲得了今年金曲獎最佳作詞人入圍的肯定。
而充滿西方精神的編曲,更是讓烏仁娜樹立了一種有別于傳統蒙古音樂的清新風格。在新專輯“藍色草原”中,樂器編排上完全不用傳統樂器馬頭琴,反而是以巴伐利亞箏、中國漢族的笙以及西方的大提琴,鋪排出了東西交融的蒙古新調,整張專輯編曲營造出一種無國界的寬闊意境。
烏仁娜在上海音樂學院念書時,就開始與跨國的音樂人互動,組成了一個“高山流水”的世界音樂實驗樂團,不斷地思索音樂創造的可能性。在旅歐多年之后,烏仁娜顯然是尋找出一條創作的道路,她善于將西方的樂器,與蒙古的傳統唱腔相互融合,這就是他連續制作兩張專輯的方法。如何融合傳統與現代呢?一直是烏仁娜心中的一大問題。作為一個創作者,烏仁娜在音樂上的可能性,正如她所吟唱的蒙古長調一樣,充滿即興的精神,而自由無限。
本專輯因版權原因或者內容問題不提供試聽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