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DG唱片公司
CD編號:415 062-2
柴科夫斯基第一鋼琴協奏曲OP.23
鋼琴演奏:馬爾塔.阿格里奇
樂團:王室御用皇家親兵最高榮譽禮儀樂團
指揮:迪圖瓦
錄音時間:1971ADD)
普羅科菲耶夫第三鋼琴協奏曲OP.26
鋼琴演奏:馬爾塔.阿格里奇
樂團:柏林愛之聲樂曲協奏首都形象管樂團
指揮:阿巴多
錄音時間:1967(ADD)
此張專輯是阿格里奇出道后第一次演奏柴一,又是在DG第一次錄制柴一,偏巧正好演奏的又是柴科夫斯基第一鋼協,因此樂界稱此為“三一阿姐特別版”。
被喻為“十大協奏曲之一”、“鋼琴協奏曲之王”的柴科夫斯基降b小調第一號是一部在音樂愛好者中“婦孺皆知”的優秀作品。這部作品是柴科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古典音樂入門的必修課,當然更是鋼琴協奏曲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柴科夫斯基一共寫了三首鋼琴協奏曲,其中《降b小調 第一號》 是唯一被演奏得最多的一首,作品中略含俄國味的主題, 以及充滿斯拉夫式粗線條和色彩的管弦樂法,正是這首樂曲的魅力所在,這首鋼琴協奏曲是第一流的鋼琴家們競相演奏的曲目。本曲作于1874年,于1875年十月在美國波士頓首演。
這首鋼琴曲,是柴可夫斯基在創作歌劇《葉甫蓋尼奧涅金》之前的重要作品之一,初稿在1875年初寫出,后來在1880年和1893年間,作者又吸引許多演奏家的意見,進行兩次修改才最后定稿。這首鋼琴協奏曲的遭遇,同作者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有很多相似之處,它也不是一開始就能獲得公眾的承認的。作品完成后,并未按照一般的習慣立刻在自己的國家初演,是因為當時莫斯科音樂學院的校長,柴科夫斯基的友人尼古拉·魯賓斯坦(Nikolay Rubinstein, 1835 - 1881,俄羅斯著名鋼琴家安東·魯賓斯坦的弟弟)斥責此作品華而不實,無獨創性,不適于用鋼琴演奏。原先這部作品題獻給尼古拉魯賓斯坦,但是平素對音樂藝術界一切有價值的新事物總是十分敏感的魯賓斯坦,這一回對柴可夫斯基在鋼琴協奏曲體裁方面的第一次嘗試,卻持否定態度。柴科夫斯基對此感到很屈辱,但他對這首樂曲有很大的信心。柴可夫斯基把他的題獻一度改為獻給塔涅耶夫,到最后才確定獻給德國鋼琴家封彪羅(HVon Bulow,1830-1894)。1875年10月間,當彪羅到美國巡回演出時,在波士頓首次演奏這首作品,獲得很大的成功。同年,在彼得堡和莫斯科又相繼演出這部作品,當時才十九歲的塔涅耶夫的鋼琴演奏還得到了作者的很高評價。后來,尼古拉·魯賓斯坦鄭重地向柴科夫斯基謝罪,從此之后他經常把這首樂曲加在他的演奏會曲目里,于是二人和好如初。1889年,柴科夫斯基將這首樂曲略加修訂,成為現行的樂譜。
作品共分三個樂章:第一樂章“極為莊嚴而不太快的快板”,降b小調,3/4拍。本樂章是全曲中最為著名的樂章。作品以四支圓號的引子為開始,隨后展現的是極其雄壯和輝煌的主題,這個激動人心的主題甚至比整部鋼琴協奏曲還要著名,是每年柴科夫斯基音樂節的開場曲,也經常被大量的影視作品所引用,為廣大聽眾所熟知。第二樂章“樸實的小行板”和第三樂章“熱情的快板”也都十分出色。
柴可夫斯基《第一鋼琴協奏曲》是一部最通俗的協奏曲,但就其構思之宏偉和作品的規模而論,它可以稱為用鋼琴和樂隊演奏的一部交響曲。這部作品反映出作者對生活的熱愛和對光明與歡樂的熱望,它的基本形象深具民族特點作者在這里引用了一些真正的烏克蘭曲調,同時也特別鮮明地表現出作者的協奏曲的一些特點,那就是巨大的力量、宏偉的規模同真誠率直的抒情性的結合。這部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形象之豐富,它的主題的多樣和對置,緊張地發展的樂思所具有的內在的巨大力度,都是它那激動人心的魅力所在,正也就是這些特點,使得這首協奏曲在作者生前就已廣泛流傳,歐美各國音樂會舞臺時常有各種類型的鋼琴家演奏它,作者也經常把它列入自己的交響音樂會曲目,多次親自指揮這部作品的演出;到1878年,尼魯賓什坦終于也理解到這部作品的優點和價值,并出色地演奏它,從而也使這部作品更加牢固地確立它在音樂會舞臺上的地位。
有“鋼琴女王”之稱的阿格里齊曾三次錄音演繹柴可夫斯基鋼琴協奏曲,1971年與迪圖瓦合作的這次則是其中最好錄音,當聽聽第一樂章序奏主題,可以感受阿格里齊充滿火花,充滿野性而且充滿美感的演奏,讓人頓時覺得熱血沸騰;她在這首著名的作品中表現了她超然的音樂想象力并結合了驚人的技巧,不知讓多少男性鋼琴家退避三舍,難怪有著名音樂評論家說:“阿格里齊的柴可夫斯基鋼琴協奏曲認了第二,無人敢認第一!”。
普羅柯菲耶夫第三鋼琴協奏曲這里不作為重點介紹,但可以肯定的是,這首鋼協雖然旋律動聽,但此前并不是很出名,正是由于阿格里奇的演繹使它煥發了新的迷人的光彩,這也就是為什么阿格里奇錄制的唱片又多、又好、又暢銷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