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輯文案:(聲明:文案均由授權方提供,并不表示一聽贊同其立場或觀點)
劉嘯 《流年》 專輯
生于70年代原創音樂作品集
那些忘不掉
卻 愛不了的人 還在我心底
那些聽不到
卻 唱不完的 無邊往昔
流年飛逝 淺念 青春的歡聚
流年 往昔 不惑
對于這個時代而言,劉嘯有些若即若離。人近不惑,帶著自己16年前的作品,悄無聲息的走進了這個似乎和他毫無關系、充斥著“蘋果&小雞”的媚俗時代。恰好他唱的是回憶,恰好他說的是過去,恰好他的作品和這個時代沒什么關系,卻讓我們覺得他的光陰故事是如此令人著迷。沒有趨附之嫌,也未有成名之念,那些16 年前寫成的歌,只是些往昔的所引,朝花夕拾,只是逐一發表,給青春一個交代。在這些作品中,你會聽到些類似上個世紀70年代英美流行小樂隊編制的作品、會有帶著濃濃Punk味道的英式流行,有爵士大樂隊編制的JazzRock、更有我們一代文青不變的校園民謠、甚至是來自上世紀70、80年代的中國式的藝術歌曲……聽上去有些雜亂,卻靜靜的記錄下70后的青春足跡,那些尚無網絡的歲月,每一段旋律,每一次心靈的沖擊與撫慰,都是一次刻骨銘心的記憶。這足以喚起我們對那個時代的眷戀。
正如劉嘯所言,“那個時代的人多少都有些使命感,他們想要記錄下來的往往不僅是自己的情感,還有那個時代的情懷。那個時代的氣息往往是簡單而真摯的。人們對于往昔的眷戀,從未消散,只會隨著歲月的流轉,越來越深的藏在每個人的心底?!?br />
不同于其他同齡人,劉嘯是用自己為之狂熱的音樂做了一次認真而無憾的“學習”?!?7歲那年開始著手籌備這張專輯,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回憶,回憶我20多歲時寫的那堆歌的旋律和歌詞,全想起來了才發現歌曲的風格并不統一,而且跟市場也沒多大關系,于是決定,不做大的改動,就這么順水推舟,至少自己喜歡的風格都在了,挺好。接下來是漫長的制作周期,在這之前我從沒做過音樂,設備、技術、經驗一概沒有,所以,整個制作過程相當刺激,還好,最終得償所愿,不過抬頭看看日歷,已經過去了整整3年,接下來終于可以踩著青春的小尾巴開始籌備發行了。
詩意的古典氣質 復古的學院氣息
和很多同時代的文青一樣,劉嘯經歷過學府氣氛濃厚的大學時代,那些存于校園的點滴如今依然清晰。關于大學,對于一些人來說是他們走進社會前的最后一扇門,而對于另一些人而言,卻是通往詩意人生的起點,學習成績往往是他們開玩笑時的談資,而氣質的轉變,才是他們最引以為傲的成績,他們學會了用更高貴的方式去表達和體會?!?br />
正是出于這份可貴的感念,我們才會在這個躁動的時代里,聽到久違的旋律,才會被一些深藏記憶中的片段悄然喚醒。如同《戀歌——70后愛情故事》唱著那些曾經愛的轟轟烈烈的人們,如同《風的旅行》喚起了校園民謠的青春記憶,如同《酒館》會把我們帶回到1997年那個深秋的北京……“那時,我們年輕——歲月不曾飄遠,一切盡在眼前。我們離開時,不曾說過再見,告別時,總會露出笑臉,多年后,我們終于開始追憶,竟已忘了我們告別時的支言片語,只好唱起我們離開后的秋來春去。
本專輯因版權原因或者內容問題不提供試聽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