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輯文案:(聲明:文案均由授權方提供,并不表示一聽贊同其立場或觀點)
1999,唱片變成看與穿的配件,不再是用聽的。就在流行音樂被音樂自身掏空、泡沫化的同時,伍佰&CHINA BLUE的最新國語專輯
『白鴿』,在眾聲拼命喧嘩中推出顯得格外引人注目。
「破壞」與「創造」向來是伍佰吸引大眾的重要因素:『樹枝孤鳥』的冒險犯難,『愛情的盡頭』對抗當時制式的國語情歌,LIVE系列專輯挑戰傳統臺語、對錄音的限制成規,伍佰以行動抗拒一成不變的沉 ,創造一種臺灣對音樂新的體會。當一般人習慣追求更趨復雜的音色曲式時,伍佰不用很前衛的方法來表現一種復雜,也不用很玩樂的方法來表現一種趣味?!喊坐潯簧釛壱磺型庠陟乓目赡?,反而將關注的重點放在對土地與真實生活的體認,這些舉動,才是真正的大膽。
『白鴿』專輯概念的成形,源於'99年初伍佰隨著電影「美麗新世界」隨片赴大陸宣傳。這一年多來('98-'99),因為工作,伍佰多次進出臺灣香港大陸星馬等華人地區,特別對兩地在各方面產生的差異有著深刻的印象----或許臺灣有許多的問題,還有很多加強改善的空間,然而我們卻有一般人容易忽略的、也是最為無形可貴的「自由」----『白鴿』看到一個受傷的臺灣是如何地希望、如何地飛翔,看到臺灣生活中的困境,卻也看到了未來和希望。"縱然帶著永遠的傷口,至少我還擁有自由?!?「白鴿」歌詞)「這是一首寫給臺灣的歌?!刮榘壅f。
單曲「白鴿」'99年初即已完成,八月底『白鴿』專輯的制作也告完成。工作人員在初聽并且了解伍佰意圖注入對臺灣的關注之後,也不禁擔心在相對快速感官的環境里,『白鴿』的制作企圖會不會不容易被理解接受?『白鴿』力求一種不被不安環境所影響的解脫,是一種對靈魂自由的提醒;我們都需要多一些對生活、本質的關注,不是一窩蜂的炫麗或無病呻吟的空洞。顯然伍佰的創作經常是對音樂本質的回歸與思考?!喊坐潯粡某尚蔚街谱?,「關心臺灣」的初衷未曾改變,特別在地震之後重新看『白鴿』的產生過程,才發現它意義的豐富。)
『白鴿』專輯從第一首「懶人日記」到其他11首作品的完成,花了2個月。進入編曲錄音階段,伍佰換了過去與CHINA BLUE的工作方式:進錄音室的一個星期前,團員們拿到專輯中的歌曲,在沒有互相討論的情況下,第一天在錄音間內先練習,隨後立即直接在錄音室進行錄音及編曲的部份。
本專輯因版權原因或者內容問題不提供試聽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