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輯文案:(聲明:文案均由授權方提供,并不表示一聽贊同其立場或觀點)
Nickel Creek樂團出道時間其實已經不短,早期的他們是作為一個巡演樂隊的形式存在,直到2000年才發行了首張同名專輯《Nickel Creek》,反響不俗。2003年的《This Side》更是獲得45屆格萊美獎最佳現代民謠專輯的肯定。他們的音樂在保有了傳統藍草音樂的草根味的同時,對搖滾、當代民謠、古典和流行音樂的元素都有所取材。在流行、電子和說唱樂等諸多流派方興未艾的洶涌大潮面前,美國傳統鄉村音樂的頹勢已經由來已久,而Nickel Creek的成功在于他們折中主義的智慧,留住了美國南方音樂的忠實擁躉之外,也讓自己的作品洗脫了那種老舊鄉村樂的“拿腔拿調”的鄉土味,更顯活力。
《Why Should the Fire Die》是Nickel Creek三人作為一個整體的音樂組合發行的第三張錄音室唱片(Sean Watkins和Chris Thile都曾經發行過個人唱片)。他們這一次的步子相對來說邁得更大,更多地擔當了傳統根源的藍草音樂革新者的角色。這點從舍棄了一直以來為他們的成功鋪平道路擔任制作人的藍草天后Alison Krauss,而請來了老牌硬搖滾樂隊QueensOfTheStoneAge的制作人Eric Valentine和Tony Berg(搖滾女星Aimee Mann的制作人),這其中的緣由可能有很多種,但是至少可以看出Nickel Creek對改變與創新的勇敢與堅定。
如果我們只聽到《Doubting Thomas》這樣的小清新,極有可能以為這是出自某個瑞典或者是北歐的一支indiefolk樂隊的手筆,它關乎靈魂與情感、十足的內心氣,讓人對NickelCreek有了一種驚喜過后的期待。原聲器樂《First and Last Waltz》則安安靜靜地塑造了一首easylistening曲,還有《Somebody More Like You》中的techno節奏……這樣的音樂出現在一支藍草樂團的唱片中是足夠令人驚異的,而到了《Helena》一曲的后半程和副歌部分,轟鳴的鼓點和凌厲的貝斯奔涌而來,我們聽到的根本就是一支當代英倫搖滾曲(早期的鄉村音樂沒有鼓的編制)。
當然在《Stumptown》、《Eveline》、《Why Should The Fire Die?》這樣的作品中我們還是看到了Nickel Creek保留的藍草音樂的特征:快速的節拍、多聲部演唱和主要的原聲樂器編制,也正是這一份保留讓我們相信Nickel Creek作品和他們音樂的根與土壤仍然緊緊相連,而且這種聯系無論多久其實都無法割斷的,即使前面是鼓聲轟隆,那班卓琴上的一個小小轉音又讓人聞到了濕潤的藍草清香。
從Nickel Creek縱向的音樂脈絡上看,他們是一隊迂回前進的兵,第一張唱片的實驗性到第二張唱片對藍草音樂的某種回歸,到今天《Why Should the Fire Die?》頗具先鋒意識的探索,不見斷臍之痛,漸顯蛻變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