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輯文案:(聲明:文案均由授權方提供,并不表示一聽贊同其立場或觀點)
當崎嶇古道上的那串背影消隱于遠山和霧靄,“馬幫”,成為了漢語中又一個歷史詞條。而今天,當這支樂隊以“馬幫”為名倔強發聲,你知道,這個詞條不僅沒有冷卻,反而變得炙熱起來。
今年九月率先發布的新專輯同名單曲《突圍》,已經開宗明義?!榜R幫”和“突圍”的二詞并置,將極具歷史感和戲劇性的情節,還原在了當代音樂場景中,也讓人更加好奇:在樂隊這第二張專輯中,他們經歷了怎樣的“纏斗”,最終又是否突出重圍?
先行單曲《突圍》和《彩調》堪為范例。偏重旋律而不擅律動的中國民樂、地方戲曲,被Ska節奏和Dub混響重新整編為輕騎兵和飛行隊,清麗明快的色調之中,時時流露著從心所欲的瀟灑。
《不改變河流的方向》是對首張專輯同名曲的重新演繹,頓挫的Ska掃弦加快了曲速,手鼓和箱琴愉快交談,似河中浪花翻卷,載著道不盡的逸聞趣事;而篝火邊的舞步踩著啁啾的笛聲,令歌詞的詩意表達更多幾分靈動和身體性,一如另一塊大陸上的河畔文明所經歷。
《四五拍》的錄音樂手名單中赫然寫著“夜叉樂隊吉他手馬凱”,7分鐘的時長和只有14字的歌詞,也讓人預感到這是馬幫最激進的一次嘗試,但聽來卻毫無不適和驚悚。嗩吶高拔于世,失真吉他雄渾打底,而手鼓和電吉他嘶鳴的激越交鋒,則是曲中最精彩也最具實驗性的段落,其磅礴氣勢和昂揚斗志,正是對“突圍”意象和必勝信心的淋漓詮釋。
如果說前三首曲目側重于對地域性和空間藩籬的“橫向突圍”,那么接下來的《船歌》、《彩調》和《童謠》則在縱向的時間意義上,實現了對西南民間音樂資源的挖掘和復活。山歌、花燈、童謠,三弦、二胡、嗩吶,世代流傳和演奏的音樂,藉由馬幫以現代器樂和編曲的精妙重構,豪情有之,諧趣有之,童真有之,如此當下且真實。生民不息之蓬勃生命力,雖經時代輾轉,歷史碾磨,卻從未消弭,更可為現代人所親近。
時空的突圍皆是外向,而內向的突圍,則交給了專輯最后兩首情感濃烈的原創?!独匣睒洹泛汀段伊私狻肥邱R幫迄今為止最為個人化的作品,前者軍鼓和箱琴的協奏并進,將主唱阿鋼對滄桑世事的慨嘆,醞釀至尾聲宏大的合唱與電吉他轟鳴,撼人心魄;后者則復歸純凈的箱琴彈唱與合聲,于靜美中暗涌蒼涼和哀傷,曾于現場演出時一次次奪人眼淚。方言鄉音不是障礙,更以其獨特韻味取勝,正如英文也從未妨礙歐美音樂深入人心。
整張專輯的創作過程歷經無數次現場提煉,以及排練室錄音棚中的反復推敲,也堪稱樂隊在技術層面的集中展示。除了阿鋼、阿飛、梵楓和小刀歷經錘煉更為純熟的演繹,特邀日本音樂人Oki Kano(加納沖)所貢獻的貝斯演奏精準而細密,似為每首歌的推進提供了不竭動力。而數位特邀的錄音民樂手,也為專輯賦予了頗多獨具匠心的細節。
于馬幫乃至中國新音樂而言,新專輯《突圍》所致力的,是傳統民族音樂和現代音樂之間更有機的融合與對話,并生發出一種更具當代活力的音樂形態。這是從音樂的地域性標簽向世界性格局的一次突圍,也是對所謂“世界音樂”概念的一次突圍——傳統與民族的音樂文化,不應只是被獵奇和保護的對象,而是更需要以自身獨特的美學介入全球多元文化的交流,向時代發聲。
本專輯因版權原因或者內容問題不提供試聽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