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輯文案:(聲明:文案均由授權方提供,并不表示一聽贊同其立場或觀點)
音樂和節奏深植于血液
穿越非洲和古巴,拉丁民族用鼓聲對話、用即興表達自己
跨越海洋,來到另一座島嶼
因為血液中共通的熱情吶喊,才得以舍我其誰
他們是徐崇育 & Soy La Ley 古巴爵士樂團
他們用原創拉丁爵士紀錄著臺灣的風景、自己的聲音與故事
專輯簡介
在非洲、古巴和許多拉丁語系文化中,音樂和節奏深植于血液,他們用鼓聲對話、用即興表達自己,那是穿越國界共通的語言。而跨越海洋,來到另一座島嶼;若音樂是一種語言,長期在臺灣耕耘拉丁音樂文化的「徐崇育 & Soy La Ley 古巴爵士樂團」,將以非洲古巴音樂和爵士樂兩種語匯,承載著臺灣這座島嶼的風景,透過原創作品記下自己的聲音。從臺灣的視角看拉丁音樂,并創造屬于自己的拉丁爵士聲響。
拉丁和爵士樂的融合就像是 Bilingual 雙語,而團長 Vincent 徐崇育出生成長于臺灣、并承襲了紐約西班牙哈林區 (Spanish Harlem) 的拉丁爵士傳統,三種不同文化在他的原創拉丁爵士中彼此跨越、交錯,構成了本專輯的作品特色:非洲音樂 polyrhythm (復節奏) 獨有的感染力、拉丁和聲與爵士樂即興演奏的融合、以及充滿敘事性與畫面的作曲元素。
本專輯希望從創作、編曲、錄音等每個環節,在音樂性和音質上皆尊重拉丁爵士樂的傳統,在制作上突破自我,并用原創作品同時介紹多元的古巴音樂風格。因此本次特別邀請到國際拉丁爵士圈舉足輕重的演奏暨作曲家 Victor Mendoza 與團長徐崇育共同擔任制作人。Mr. Mendoza 現為 Berklee College of Music, Valencia (柏克里音樂學院西班牙瓦倫西亞校區) 教授,也是該校區首位當代演奏碩士系之系主任。除了制作人的角色,他更在本專輯中擔任鐵琴演奏,并特別為樂團獻上兩首個人創作。從錄音到后制,則橫跨了臺灣、西班牙、美國—專精于拉丁爵士、身為數座拉丁葛萊美獎得主 Arturo O'Farrill 的御用錄音師 Peter Karl 特別前來臺灣玉成戲院錄音室,完成十人編制的錄音計劃;混音則由同時擅長拉丁打擊的工程師 Sebastian Laverde 于西班牙完成;最終的母帶制作則由當今爵士圈炙手可熱的資深紐約音響工程師 Dave Darlington 一手操刀。
徐崇育 & Soy La Ley 古巴爵士樂團是一個至今成軍八年的樂團,始終努力著將爵士樂和古巴音樂的美好帶到這片土地上,讓臺灣也能感受到拉丁音樂和文化的熱情。專輯名稱《In Our Blood》意指愛音樂的熱血,因為喜歡音樂的心超越了樂種、國界、文化;因為這份血液里共通的熱情,而能橫跨音樂和文化間的隔閡。如同「Soy La Ley」在西班牙文中意為“I am the law”的霸氣,他們不只在血液中吶喊著拉丁節奏,更是舍我其誰的音樂信差—呼喚著臺灣原創的拉丁爵士!
徐崇育 & Soy La Ley 古巴爵士樂團
鐵琴 & 拉丁定音鼓 Vibraphone & Timbales|Victor Mendoza
低音提琴 Electric Upright Bass|徐崇育 Vincent Hsu
次中音薩克斯風 Tenor Saxophone|潘恒健 Hank Pan
長笛 & 中音薩克斯風 Flute & Alto Saxophone|潘子爵 Ruby Pan
長號 Trombone|鄧亦峻 Yichun Teng
吉他 Guitar|李世鈞 Shih-Chun Lee
鋼琴 Piano|林政憲 Jason Hayashi & Martin Musaubach
拉丁手鼓 Congas|趙貴民 Agüero Al Cuero & Sebastian Laverde
爵士鼓 Drums|坂本健志 Takeshi Sakamoto
專輯曲目
1. Send Me a Letter《寄給我一封信》
2. Esa Nena y Su Sazon《那女孩與她的風情萬種》
3. Orientation《本位》
4. Guajira para Musa《給Musa的瓦希拉之歌》
5. Dreamer’s Blues《夢想家的藍調》
6. Fideuá《西班牙海鮮面》
7. Epiphany《靈光乍現》
8. Cuban Chant《古巴吶喊》
曲目簡介
01. Send Me a Letter《寄給我一封信》
這是 Soy La Ley 剛成團時,為樂團量身定做的曲目。名為《寄給我一封信》是因團長在尚未出國學習爵士前的當兵年代,都是用親筆寫信的方式與啟蒙老師 Cecil McBee 通信,一字一句構筑了到紐約學習音樂的夢想。而16年的時間過去,電子科技已不可同日而語,但更懷念的是親手收到老師信件的感動,當時信中的建言和問候都成為他音樂生命的重要養分。
音樂合作上,本曲尾段特別加入了 Victor Mendoza 和團員們的合唱,將「寄給我一封信」以中文和西班牙文的方式互相教學,與樂器演奏交錯,融入拉丁爵士樂 “montuno” 的樂句循環中。
02. Esa Nena y Su Sazon《那女孩與她的風情萬種》
這首歌結合了拉丁放克與爵士樂的和聲,并在打擊獨奏中融入了較傳統的和聲進行。本作品原是 Victor Mendoza 為他的好友暨爵士吉他演奏家 Mark White 的樂團所作,樂曲中的切分音需具備節奏和音感上相當程度的技巧?!癊sa Nena y su Sazon”—在西班牙文中意指「那女孩與她的風情萬種」,而 Victor Mendoza 的夫人名為 Susa—“su Sazon” 與 “SUSA zon” 的互文,也是該曲名在文字上的巧思!
03. Orientation《本位》
“Orientation” 是團長向臺灣藝術家李錫奇致敬之作。在一次因緣際會下,在國立歷史博物館欣賞了藝術家李錫奇的回顧展,因其一系列以「本位」為名的不同媒材創作而深受啟發。
李錫奇先生不斷開創嶄新藝術面貌、并持續創作的精神令人感佩。在團長追尋爵士樂文化的過程中,受到許多國外音樂家的影響;但從這位藝術創作生命已達80年的臺灣藝術家身上,更讓他思考了另一種本位與對位、自身文化與藝術語匯上的探究和轉譯。在本曲中也特別使用了從古巴遠渡重洋來臺的batá 鼓組,建立了臺灣錄音作品中第一次使用 batá 此樂器的開端。
04. Guajira para Musa《給Musa的瓦希拉之歌》
Martin “Musa” Musaubach 是一位來自阿根廷、現居臺灣的音樂家,團長因有機會參與他的專輯巡回而成為好友。Guajira 是古巴的傳統音樂曲式,在古巴的西班牙用語中亦有「鄉村」之意,在歌詞、樂器配置以及風格上充滿了濃烈的鄉村氣息。這首從臺灣誕生的Guajira—獻給Musa—感謝他為臺灣帶來的拉丁能量。
05. Dreamer’s Blues《夢想家的藍調》
夢想帶給我們試煉、為人生注入能量,但有夢的人其實也常因夢想而憂郁,踏著夢想的步伐上需要多少逆流向前的勇氣。這個時代或許過于包裝「夢想」,卻忘了在前往夢想的階梯上放下一道道繩索,拉起更多炯炯發光的眼神,吶喊著相信自己。這首能量高漲的作品是為了做夢的人打氣,祝福每個夢都能「終將完成」。
06. Fideuá《西班牙海鮮面》
Fideuá 從原本的和聲練習曲,發展為一首完整的作曲。獨奏部分的靈感來自于作曲家 Victor Mendoza 現居的西班牙,徘徊于當代爵士和聲以及具異國色彩的調式音階之間,企圖描繪西班牙生活的樣貌。Fideuá 也是西班牙瓦倫西亞的一道料理,類似于大家較熟知的西班牙海鮮飯 (paella),只是它以面類取代飯來入菜。Fideuá 通常需小火慢燉,等待相當長的時間讓食材能平均地煮熟入味,也正彷佛是當初創作這首歌的歷程。
07. Epiphany《靈光乍現》
“Epiphany”—靈光乍現—原始的創作概念是一首同時具拉丁和爵士swing搖擺節奏的樂曲,但在錄音室的氣氛、排練與Victor Mendoza的建議之下,曲風改為了加勒比海風味的輕快風格。如同曲名般,這是一首靈光乍現、靈機一動之下誕生的作品。
08. Cuban Chant《古巴吶喊》
由鋼琴與低音提琴以3小節為循環的拉丁節奏 (pattern) 揭開序幕,而非拉丁音樂慣有的2小節循環,可說是本專輯極具挑戰性的作品之一。本作品靈感來自于2013年團長 Vincent 徐崇育前往古巴進修探訪的經驗。古巴傳統的 “descarga” 音樂常成為樂手和舞者間流行的曲目;“descarga” 是古巴音樂中的 jam session—也是爵士樂傳統中樂手以音會友、在樂曲里即興的聚會。希望這首歌也能成為臺灣自己的descarga,流傳著我們的聲音與故事。
徐崇育官方網站 http://www.vincenthsujazz.com
徐崇育 & Soy La Ley 古巴爵士樂團 Fan Page https://www.facebook.com/soylaleyjazz/
本專輯因版權原因或者內容問題不提供試聽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