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輯文案:(聲明:文案均由授權方提供,并不表示一聽贊同其立場或觀點)
一九八八年羅大佑在出版了《愛人同志》之后,到香港成立了“音樂工廠”,以利他“東張西望”。做為一家公司的老板,過多的行政事務是他分身乏術而無法專注創作,而作家林夕即意大利編曲家花比傲的加入,使的“純羅大佑”風格的音樂不再,而是“音樂工廠”集體創作的呈現。一九九一年九月,羅大佑出版了他的第五張專輯,也是他的第一張臺語專輯——《原鄉》。
初聽《原鄉》,仍可依稀感覺羅大佑的音樂風格,在一個幾乎固定的基調上展現歌詞的魅力。順著音樂的“火車”,走入“原鄉1”,在凄蒼的吟哦聲中,腦中隱隱浮現的是當年冒險外移的先民;之后又回到現代的“大家免著驚”,批判意味仍濃,但與林強有力、清楚、節奏感強烈的vocal相較,羅大佑似乎唱得有些力不從心。整張專輯大致藉由或悲憫或批判的筆調,烘托出古今交錯的歷史情境,再加入豐富的樂器、華麗的編曲,呈現羅大佑對原鄉的思考。
如果你是“初”聽《原鄉》,也許會很感動,但是如果你也聽過音樂工廠的另一張作品《皇后大道東》,對《原鄉》的印象恐怕要大打折扣,因為有四首歌曲完全是《皇》片的翻版,不禁令人懷疑羅大佑創作的誠懇。
“從香港回到臺北,我發現語文實在是中國很大的問題。我想能不能用音樂簡單的melody,找到中國人數百數千年前的共通點,因為歌是從語文衍發出來得,但是音樂一定是從民族的情感、個性、共同文化引發出來的,如果能從音樂中找到文化和民族的共通點,語言的問題就解決了……音樂應該被賦予一種使命感,去扮演某種溝通的角色,……因此原鄉是我后來很重要的創作方向……”
這是羅大佑在接受陶曉清越洋訪問時的解釋,不管接受與否,我們不免還是會懷疑羅大佑創作上的誠意:是不是取名為音樂“工廠”,就要充分生產產品的剩余價值,才制造出許多曲風雷同,卻分散在不同專輯中的產品?
本專輯因版權原因或者內容問題不提供試聽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