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輯文案:(聲明:文案均由授權方提供,并不表示一聽贊同其立場或觀點)
被譽為“法蘭克辛納屈21世紀接班人”的新浪漫主義歌手Michael Buble把傳統流行樂的雋永深情帶到了當代樂壇,復興了歌手透過麥克風談情說愛的絕代風華,營造了一個讓歌者與聽者可以咀嚼與分享歌曲情感的私密空間,為流行歌曲注入了不一樣的浪漫情趣。
《紐約時報》稱贊麥可布雷具有法蘭克辛納屈的搖擺歌唱神采,來自加拿大溫哥華的他,天生擁有一副能將歌曲詮釋出個人風格的歌藝。事實上,麥可布雷的自信深植于長久以來對音樂的熱愛。在祖父的引見下,麥可布雷開始接觸艾拉費茲杰洛(Ella Fitzgerald)、貓王、史提夫汪達、巴比達林、法蘭克辛納屈…等美國流行樂的華麗殿堂。為了激勵孫子,麥可布雷的祖父經常要他練唱喜歡的歌曲,并開始參加地方上所舉辦的才藝歌唱大賽。布雷雖然常在比賽中贏得首獎,卻常因年齡過小的問題而未能受到實質的肯定。身為水電工的祖父為了一圓孫子歌唱夢想,索性以免費的水電工程來跟鎮上的樂手作為交換,讓布雷得以在舞臺上與樂手唱幾首歌。
17歲時,布雷已累積了許多演唱經驗,他很明確地知道自己的方向。布雷之所以正式踏入樂壇,多虧了加拿大的前首相布萊恩莫隆尼(Brian Mulroney)。本身也是傳統流行樂愛好者的莫隆尼在聽過布雷的歌聲后,大為驚嘆,并將布雷介紹給同鄉的音樂名人大衛佛斯特。當布雷在布萊恩莫隆尼女兒的婚禮上獻唱巴比達林的名曲Mack The Knife,佛斯特和布雷一拍即合,隨即布雷便正式簽入華納音樂集團旗下的143/Reprise廠牌。
2003年進軍樂壇的首張專輯《Michael Bublé溫柔本色》,在葛萊美獎金牌制作大衛佛斯特(David Foster)與葛萊美獎錄音師漢貝多葛提卡(Humberto Gatica *參與作品包括:芭芭拉史翠珊、席琳狄翁、芝加哥合唱團…等藝人專輯)精心制作下,布雷以一種非常恣意隨性、自我陶醉的歌唱方式,打通了傳統流行樂、當代情歌、融合爵士、搖擺樂與古典浪漫派樂風之間的類型音樂界線。
Frank Sinatra
一般的爵士鑒賞家及美國人視Frank Sinatra這個名字為1950與1960的同義字,會有如此的美銜絕對不是空穴來風,因為這位白人爵士樂演唱家的演唱生涯橫跨Swing、Bebop、Cool Jazz、Hard bop甚至后來的Fusion(1915~1998),但他的特殊唱腔卻能在歲月的洪流中有所變、有所不變。
Frank Sinatra1940就以獨特的嗓音站在Tommy Dorsey及Harry James的樂隊里演唱,歌聲混和著悔意、鄉愁、溫暖的他為白人爵士樂手立下了不敗的根基,也改變了一般人對“白種人唱不好爵士樂“的刻板印象,正也因為如此,他獲得了“白人的爵士歌王“的美譽。這張專輯收集了他歷年來的情歌精選,許多曲子您或許已經有搜集的版本,但這些曲子在Frank Sinatra的詮釋之下分外不同,例如“They Say It‘s Wonderful“,著名的黑人爵士樂歌手Johnny Hartman與Saxophone手John Coltrane就曾經合作過,但Frank Sinatra以其靈魂勝于激情的嗓音將這首歌勾勒的更貼切,而Take My Love(布拉姆斯第三號交響曲第二樂章的旋律)近來也曾經由著名的男高音卡列拉斯改編過,但建議您做個比較,相信您會較喜歡Frank Sinatra樸素、不驕矜的音樂。
沒有一般爵士樂手的Scate唱法(以聲音模仿樂器即興演奏的歌唱方法),卻有一般爵士樂歌手做不到的將聲音幻化為精神力量的功力,Frank Sinatra身為葛萊美獎終身成就獎的得主,真的是當之無愧。
本專輯因版權原因或者內容問題不提供試聽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