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輯文案:(聲明:文案均由授權方提供,并不表示一聽贊同其立場或觀點)
京劇《李陵碑》,原名《托兆碰碑》,情節是宋遼失和,使楊繼業征之。楊繼業兵困兩狼山,遣子七郎求救于元帥潘洪。潘洪不發一兵,且殺七郎以報私仇。楊繼業久困無援,夜夢七郎冤魂,醒后大疑。使子六郎突圍出,己則單身殺至蘇武廟,氣力不加,見李陵碑,大罵一場,竟撞碑死。
解放后對此劇作了修改,刪去了楊七郎鬼魂托兆的情節。
楊寶森(1909~1958)京劇老生演員,四大須生之一,楊派藝術的創始人。字鐘秀。原籍安徽合肥,祖居北京。誕辰:1909年10月9日,宣統元年(己酉)八月廿六日;逝世:1958年2月10日,農歷丁酉年十二月廿二日,2時。
楊寶森的唱腔、唱法,純以韻味取勝,他的嗓子寬厚而低沉,音色不夠明快,音域也不廣,不宜大起大落、激昂高亢的唱腔,他避開余派的立音、腦后音唱法,代之以自己的擻音和顫音。又利用較低部位如喉、胸的共鳴而使發聲深沉渾厚,行腔與吐字力求穩重蒼勁,不浮不飄,如寫字之筆筆送到。楊寶森的唱腔簡潔大方,雖少大幅度的起伏跌宕,卻于細微處體現豐富的旋律,細膩而不瑣碎。他的唱腔舒展平和,至晚年雖嗓音甚或臨場失潤,仍能以圓熟的行腔來彌補,而不顯枯澀生硬。其代表作《空城計》中的大段唱工,以古樸恬淡的韻味給人以醇美的印象,于心平氣和中蘊含深厚的感染力。另一名作《文昭關》則在譚、余的神韻中化入汪(桂芬)派唱法,成為楊派唱法再創造的典型,蒼涼慷慨,十分吻合劇中人物的處境和心情。楊做工穩健老練,表演富書卷氣,善于以概括手法刻畫典型人物??堪褢蛞灿幸欢ㄔ煸?,但晚年很少演出。
楊寶森秀逸拔俗,溫文爾雅,謙遜好學,肯于鉆研,他的書法、繪畫俱見功夫。
楊寶森代表劇目
《失街亭·空城計·斬馬謖》《鼎盛春秋》《擊鼓罵曹》《大保國·探黃陵·二進宮》《問樵鬧府·打棍出箱》《王左斷臂》《洪羊洞》《碰碑》《清官冊》《桑園寄子》《二堂舍子》《紅鬃烈馬》《賣馬》《打登州》《捉放曹》《珠簾寨》《定軍山》《陽平關》《朱痕記》《搜孤救孤》《烏盆記》《摘纓會》《一捧雪》《桑園會》《四郎探母》。
本專輯因版權原因或者內容問題不提供試聽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