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輯文案:(聲明:文案均由授權方提供,并不表示一聽贊同其立場或觀點)
蒙古音樂中,聲樂是音樂的基礎。
人們耳熟能詳的有"長調"和"呼麥";
而器樂方面,則有馬頭琴這樣代表性的弓弦樂器。
在蒙古草原的聲樂中,最特別的無疑是"呼麥"。
這種歌唱以超高難度的喉音技巧和輝煌的泛音音色名震天下。
但"呼麥"嚴格來說僅是一種歌唱技巧,而不能稱為類型化的歌曲。
蒙古的音樂以五聲音階為基礎,
但在聲樂中又大量引入微分音、裝飾音、跳躍音程等技巧。
古典的蒙古聲樂分為"長調"和"短歌"兩種。
長調(urtyn duu)具有綿延不絕的旋律線,歌聲悠遠一如草原的遼闊。
長調本身也有長短之分:
拖長腔的叫做"ayzam urtyn duu",
短腔的叫"besreg urtyn duu"。
相對的,短歌(bogino duu)的音節短小,節奏鮮明富于率動。
從根源上說,一首作品可以唱成長調也可以演繹成短歌。
但實際上根據不同的禮節和習俗,歌曲的演繹方式也不同。
大部分傳統的蒙古歌曲都已經有了特定的屬性,
一些歸于長調,一些則屬短歌。
除了長調和短歌,還有如tsol和dembee這樣的競技歌曲。
在一年一度那達慕大會中,每當舉行摔跤和賽馬,常伴隨tsol歌曲。
而夏秋之交,在痛飲馬奶酒的猜拳娛樂中,就能聽到dembee歌曲。
在器樂方面,值得注意的是鼓類膜鳴樂器。
這類樂器只在薩滿或宗教類的儀式中使用。
在蒙古,最主要的樂器是弦樂器。
無論是獨具特色的馬頭琴、火不思、揚琴、四胡,
還是中國傳入的箏和三弦等等,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蒙古的橫笛叫做"limbe",這是一種很優雅的樂器。
草原地區從前還有一種叫"胡笳"的豎笛,是北方游牧民族傳統的吹管樂器。
但古代的"胡笳"已經幾近失傳,如今草原的豎笛一般叫做"潮爾"(tsuur),
一般也只有民間的少數地區才能見到。
口弦是普遍存在于游牧民族的樂器。
蒙古的口弦有兩種:金屬制的和竹制的。
雖然現在男女都可以任意的演奏口弦,
但在古代,金屬制口弦只有男性才能演奏,
而女性只能演奏竹制口弦。
198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啟動了"對話之路——絲綢之路全面研究"課題。
隨后,由法國和蒙古聯合組建的考察隊展開了文化研究工作。
本唱片的大部分錄音即來自于此。
長調、短歌、tsol和dembee、馬頭琴、三弦等等聲樂器樂形式均有收錄,
最后附兩段短小的呼麥。
可謂是蒙古傳統音樂的一份全面而精致的簡歷。
1991年,唱片由AUVIDS出版發行。
本專輯因版權原因或者內容問題不提供試聽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