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輯文案:(聲明:文案均由授權方提供,并不表示一聽贊同其立場或觀點)
九十年代中期,一股來自英國南部布裡斯圖的潮濕氣息籠罩著北歐這個冰冷國度,可恨多年下來,Trip Hop音樂在英國正式陸沉,當年的三巨頭Tricky、Portishead以及Massive Attack都紛紛向Trip Hop以外的音樂領域進行探索。但在瑞典,當年在英倫Trip hop音樂熏陶下的音樂人Jay Jay Johanson,依舊堅守這音樂崗位,推出過早年三張經典Trip Hop專集及后來向電子音樂探索的“Antenna”和“Rush”,然后在07年以低調姿態回歸,推出“The Long Term Physical Effects Are Not Yet Known”及“Self Portrait”。早前JJJ第二度來到中國,帶來一次如詩如畫的印象派音樂之旅。筆者有幸跟他作訪問,他還透露了即將推出的新唱片中的一些構思。
M: 還記得你上次到中國作巡演時,還特別走到去上海,為單曲<She Doesn’t Live Here Anymore>拍攝音樂錄象。為什麼會有這個構思呢?
J: 當我們完成了這首歌后,便感受到當中的陣陣亞洲風情。點點的前奏與電子鋼琴的聲音,甚至在曲調上,都有著亞洲音樂的原素。理所當然,我們便對那個音樂錄象有了幻想,希望可以去到中國或亞洲的一些具異國風味的地方拍攝。后來我們知道要起程到中國表演,于是我便找來攝影師同行到當地拍攝。當時并不肯定現在的上海會是甚麼樣子,有點擔心這城市變得太摩登,失去了老上海的歷史風韻。在這個摩登城市找歷史痕跡,的確要花一點時間。幸好我們還是在一個舊港口區,找到了氣氛不錯的拍攝場地??墒呛髞硪晃恢袊笥迅嬖V我,當我們拍攝后不久,那個地方就被清拆了,并改建為商業大廈。所以這個音樂錄象對我自己及對上海歷史都挺重要吧! 畢竟這是個記錄了舊上海的點滴的活動影象。
M: 那麼,在<She Doesn’t Live Here Anymore>的音樂錄象中,最后一幕出現了刻著「嚴禁賭博」的中文告示牌。我想你的樂迷對此都一定感到好奇,你知道當中的意思嗎?
J: 噢,我們全都明白的。在上海的十日旅程中,有一位充當翻譯的女導游同行,協助我們跟當地人溝通,在拍攝時她也在場。她向在場的人介紹我們,講解我們會如何拍攝,又詢問他們是否愿意在影片中出鏡,亦找來及解釋相關的剪報給我們拍攝,諸如此類。那次中國之行都是她為我們解釋各種事情的。當然這個告示牌在錄象裡并不帶有特別含意,只是覺得這種警告跟當時人們正圍在一起賭博的場面背道而馳吧! 是個很矛盾的對比。對,如你所言,很多人都認為這一幕很有趣!
M: 你之前的三張專輯都把Trip Hop音樂發揮得淋漓盡致。到了2002年,”Antenna”這張專輯中你突然走向跳舞音樂甚至Synth Pop的風格,你甚至連髮型也改變了。當中到底有甚麼概念呢? 甚麼驅使到你有這種改變?
J: 經過了三張專輯,或多或少我們的製作都開始變得慣性起來 -- 創作的手法,演奏的樂器,合作的音樂人都是相同的,連灌錄的地方也依舊是同一個錄音室。甚至三次世界巡演,都是跟同一班的製作團隊在一起。這時侯,大家都開始感覺到一點繃緊,我想: 應該是時候改變一下吧。所以決定下次製作時要做另一種不同的新事物,故當初就萌生了做Side Project的念頭。巧合地,那年頭的電子音樂圈非常熱鬧,很多音樂人都走向電子音樂的風格,如Goldfrapp、Bjork、Radiohead等。而我本身深深受著Aphex Twin的影響,故本想找他合作,但要找到他應該不大可能。于是我的第二個心水音樂人就是德國電子組合Funkstorung。他們二話不說就一口就答應了,還叫我到德國找他們。于是我準備了很多題材及電子音樂的東西跟這班男孩一起玩,一起奏。我回到斯德哥爾摩(Stockholm)的錄音室后,便著手進行編曲。
至于在音樂上,對我而言,這次是比較電子化的取向。只是后來我在一首歌上作了點改動,將之變得充滿著跳舞感而已。這就是后來的<On The Radio>了。我想這首歌對“Antenna”這張專輯起了一點化學作用。我未曾在美國發行唱片,但美國那邊的唱片公司人員聽過<On The Radio>后都表示極為喜愛,因而安排了到美國發行,還希望整個宣傳計劃都以盛大的姿態進行。他們還追問我沒有更多類似的歌? 那當然沒有啦,我本不是刻意要在“Antenna”中走跳舞音樂路線的。不過他們實在太興奮了,于是我們再做多幾首跳舞取向的歌曲作為配合。因此突然之間,“Antenna”就變成了一張極具跳舞電音風格的唱片。
M: “Rush”這張專輯可說是一張我最喜愛的JJJ唱片,我把它聽過一千次了。這張專輯是你跟法國音樂監製Jean-Pierre Ensuque合作的。這次合作是早有安排或是一次無心插柳呢?
J: 噢,其實是這樣的。Jean-Pierre早在七十年代時,為一隊樂隊的成員,后來轉型成了House音樂的監製。剛巧在製作“Antenna”這張唱片時,有好幾首跳舞化的作品沒有收錄其中。于是在著手做“Rush”時,我便找來Jean-Pierre把這些作品重新整理。因此或多或少, “Rush”一半是“Antenna”時期的跳舞電音的延續,另一半是重回早期三張唱片的慢板音樂風格。所以製作“Rush”的另一半部分時,我又再找來之前合作的音樂人,重新返回當時的製作模式。漸漸地,這也成了之后的專輯“The Long Term Physical Effects Are Not Yet Known”及“Self-Portrait”的創作本質。而我們也完成了最新專輯,大概會在2011年1月出版。
M: 2006年的專輯“The Long Term Physical Effects Are Not Yet Known”,看到你又重返Trip Hop的音樂領域。你對 Trip Hop的鐘愛真是如此難捨難離嗎?
J: 我不再做這種Trip Hop音樂了。除了頭三張專輯,打后的我視之為對流行音樂的種種實驗。其實以Trip Hop這個范疇而言,當中必然包括很多Sampler、鼓機、DJs諸如此類的東西。我想,這都是2000年之前的事情了?,F在,我們是以實驗性的手法去玩奏較Jazzy的歌曲。因此在我們的錄音室都沒有Sampler,相反是彼此緊密合作,一起彈奏。而電結他是我最近視之為主要的樂器之一,作為製造噪音效果及調整聲音。
M: 談談你的新唱片“Spellbound”吧! 我在你的MySpace中看到,你會為歌曲做出不同的版本。很想知你這張新唱片是否有些特別的地方呢?
J: 噢,這張“Spellbound”仍會以一般的唱片形式發行,當中會有十一首曲目。這次我們會跟不同的音樂人合作。其實都製作完畢了,只欠灌錄歌曲的弦樂部分。是的,我們的確為歌曲做不同的版本,正考慮另加Bonus Disc作發表。當然這個我們得碰運氣吧,因為要看唱片包裝等行政上的東西是否配合得到,故未肯定是否能夠實現這個構想。因此當中許多作品都是屬于Bonus性質,“Spellbound”還是會以一般方式發行。
還有,我找來曾跟我一起做我的第一個三部曲的音樂人,再次聯手製作我的第二個三部曲。這張“Spellbound”將會是我的第二個三部曲的開始喔!
本專輯因版權原因或者內容問題不提供試聽與下載.